跳转到内容

谋攻篇

原文

孙子曰:夫用兵之法,全国为上,破国次之;全军为上,破军次之;全旅为上,破旅次之;全卒为上,破卒次之;全伍为上,破伍次之。是故百战百胜,非善之善者也;不战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。

故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。攻城之法,为不得已。修橹轒輼,具器械,三月而后成,距堙,又三月而后已。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,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,此攻之灾也。

故善用兵者,屈人之兵而非战也,拔人之城而非攻也,毁人之国而非久也,必以全争于天下,故兵不顿,而利可全,此谋攻之法也。

故用兵之法,十则围之,五则攻之,倍则分之,敌则能战之,少则能逃之,不若则能避之。故小敌之坚,大敌之擒也。

夫将者,国之辅也,辅周则国必强,辅隙则国必弱。

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: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,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,是谓縻军。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,则军士惑矣。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,则军士疑矣。三军既惑且疑,则诸侯之难至矣。是谓乱军引胜。

故知胜有五: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;识众寡之用者胜;上下同欲者胜;以虞待不虞者胜;将能而君不御者胜。此五者,知胜之道也。

故曰:知彼知己,百战不殆;不知彼而知己,一胜一负;不知彼,不知己,每战必殆。

思考解析

这一篇主要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:

  1. 保全思想
  2. 打仗的兵力原则
  3. 国君瞎指挥的三大危害
  4. 取胜五大根本条件

保全思想

全国为上,破国次之,如果能让敌人不战而降,为我所用是最好的,如果能用武力使之降服也行,把敌国全部打烂了,你征服过来一片废墟有什么用,尤其在古代人对于农耕文明来说,你打烂一片土地,杀光这片土地上的人,那这战争只有代价,没有收益,所以要“保全”,要为我所用。

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 说的是最好就是要伐掉敌人的计谋,让敌人没有打我的想法,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避免打仗,再其次才是直接打仗。

后面的内容大致也是这个思想,都在讲要保全,要不战而屈人之兵,利益最大化,百战百胜没用,一直在消耗敌人但是也是在消耗自己,要一战而定。

打仗的兵力原则

十则围之,五则攻之,倍则分之,敌则能战之,少则能逃之,不若则能避之。故小敌之坚,大敌之擒也。直译就是我方的兵力十倍于敌军时,就实施围歼;我方的兵力五倍于敌军时,便对敌军发起猛攻;我方的兵力两倍于敌军时就要设法将敌军分散,各个击破;敌我双方的兵力相当时,可以与敌军对抗;我方兵力比敌军少时,就要设法摆脱敌军;我方的实力不如敌军时,就要尽量避免与其交战。因为,弱小的一方如果死拼固守,就必然会被实力强大的对方所击败制服。

这里的兵力原则不仅是发动一场大战的兵力原则,也是局部战争的兵力原则,尤其这个分兵,逐个击破的思想,非常重要。如果现在敌军是十万大军,而我只有一万人,这仗我是不是完全没办法打呢,显然不是,如果我有办法可以人敌人分兵,把他这十万人分开逐个击破,形成局部优势,那还是能打的。想想“孙十万”是怎么被魏军打败的。

国君瞎指挥的三大危害

国君在后方,非要指挥前线的军队,古代对前线的军情是有很大的时间差和信息差的。国君如果在后方瞎指挥大概率是要出事儿的。

下面是三大危害:

  1. 不了解军队不可以进攻而命令进攻,不了解军队不能撤退而强令军队撤退,这叫做束缚军队;
  2. 不懂得军中事务却要干预军队的管理事务,将士们会无所适从;
  3. 不懂得军队作战的权宜机变,却要干预军队的指挥,将士就会产生疑虑;

取胜五大根本条件

  1.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——知道什么时候该打,什么时候不该打
  2. 识众寡之用者胜——懂得兵力原则
  3. 上下同欲者胜——士兵和将领一条心,同仇敌忾
  4. 以虞待不虞者胜——以有备之师对付疏懈之敌
  5.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——将帅有组织指挥才能而国君又不妄加干预

最后总结: 知彼知己,百战不殆,这一篇干货太多,里面的各种思想都可以引申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。

京ICP备18043750号